个人中心
    • 中国家庭杠杆率已达60%临界点,这样下去只有2个结果

      2018-01-22 09:15:50

      1月19日傍晚,楼市传来一个凶讯:根据央行刚刚公布的数据,中国居民家庭的杠杆率达到了60%的警戒线!



      这意味着,如果继续加杠杆,居民家庭将面临“还不起房贷”的危局。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二选一:


      1、楼市泡沫破裂,房价暴跌!

      2、开动印钞机,用更多的钱淹没债务!



      央行刚刚公布的报告是“2017 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”(见上图),里面透露了如下核心数据:


      1、2017年末,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120.1 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7%;全年增加13.5 万亿元,同比多增 8782 亿元。

      2、2017 年末,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 32.2 万亿元,同比增长20.9%;全年增加 5.6 万亿元,同比少增 1087 亿元。

      其中: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.9 万亿元,同比增长22.2%,增速比上年末低 14.5 个百分点。

      3、2017 年末,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 40.5 万亿元,同比增长21.4%;全年增加 7.1 万亿元,同比多增 8010 亿元。

      其中: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 31.5 万亿元,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 9 万亿元。(注:这里面隐藏了很多实质性的房贷)


      数据比较枯燥,也比较乱。我解释一下:


      主要看3,“住户贷款”就是居民家庭、个人的总贷款,目前余额是40.5万亿。这些钱,是家庭、个人从银行里贷出来的,没有包含公积金贷款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《2017年11月份全国住房公积金运行情况》,截至11月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是4.5万亿元。


      这样,仅仅“住房公积金贷款+银行各类贷款”就达到了45万亿元。而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,2017年中国的GDP是82.7万亿元。这样,我们可以算出,中国的家庭杠杆率至少达到了:


      45÷82.7=54.4%


      54.4%,这个杠杆率没有包括居民家庭、个人通过民间借贷、P2P、亲友借贷等方式的融资,而相当一批中国人(尤其是农民)在买房子、建房子、买车、结婚的时候如果遇到资金不足,往往会通过亲友或者民间借贷来解决。



      这些“未被统计的债务”有多大?


      没有人知道。


      即便按照公积金贷款余额的4.5万亿来计算,那么中国居民家庭的总杠杆债也达到了59.9%。


      居民家庭总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60%,虽然不是世界最高,但已经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了(2006年的时候还不到20%)。目前日本的家庭杠杆债也不过62.2%,至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在37%左右,美国为79.4%。


      另外,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,截至2017年末个人存款余额是64万亿左右,用全部家庭债务除以全部个人存款,计算出来的另外一种“杠杆率”是77%,也是非常惊人的。


      中国居民家庭“杠杆率”大幅上升,正是在2015年楼市提出“去库存”之后发生的。2016年和2017年全部新增贷款的超过一半,都是住户贷款,这在历史上是“史无前例”的。

      正因为如此,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提出要“抑制居民杠杆率”。


      原因很简单,中国的家庭债务再这样狂奔下去,只能有两个结局:


      要么楼市泡沫破裂,一大批家庭财务破产,沦为负资产,就像1997年之后的香港一样;要么大规模印钞,解放这批高负债家庭,但会让没有买房的家庭距离房子更加遥远,最终被迫一轮一轮地印钞。


      反正不管怎么说,从债务率的角度看,未来两年的楼市都不能再次狂飙突进了,高位横盘、让时间来消化部分泡沫,应该是官方的选择。至于个别高负债的炒房者,可能将面临悲惨的结局!



      要控制居民杠杆率,首先就要改变热点城市房价“只涨不跌”、“长期上涨”的预期。


      目前,热点城市居民之所以疯狂加杠杆购房,源头就在于,过去十多年来形成的房价上涨的顽固预期并未改观。


      由此,一方面要保持调控目标和力度不放松,另一方面要尽快推出长效机制,打掉“政策松绑、房价反弹”的楼市“旧式循环”:其次,控制金融机构基于短期利益的融资行为。银行等金融机构之所以大量发放无抵押的短期贷款、场外融资,就在于其利率水平要远高于按揭贷款。


      因此,要严格落实“受托支付”(贷款直接支付到卖家),杜绝装修贷、汽车贷等短期贷款违规进入楼市:严格落实近期五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,实现“去通道”、“去嵌套”:再次,保持适当的首付成数,要严厉打击诸如“首付贷”、“尾款贷”、“赎楼贷”等变相降低首付的融资:最后,分散投资渠道、加快贷款证券化,避免杠杆集中,并实现房价平稳回调。